手机访问

前海企业服务 微信扫一扫
您好,欢迎访问深圳前海在线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 · 深圳 · 前海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前海资讯 > 前海新闻资讯

栏目列表

前海新闻资讯

前海e站通办事指南

前海管理局地址及电话

政策资讯

政策法规解读

常见问题

如何在前海注册公司

前海工商财税代理服务

前海地址托管服务

前海商秘公告

红本租赁凭证

建横琴前海“双合区”精神家园 促粤港澳大湾区迈新台阶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1日

一、横琴前海“双合区”精神家园建设重大命题的提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迎来三周年之际,《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两个方案的出台也即将迎来半周岁。横琴深合区、前海合作区(以下简称为“双合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特区中的特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引擎”,是广东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窗口,广东正举全省之力推动双合区战略方案落地。为此,省委书记李希在相关讲话中提出了新的重大命题:“横琴前海合作区不仅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的创业热土,还要建设成为以文化人、感召人的精神家园”。双合区精神家园建设这一命题的提出为推动两个方案落地,顺利推进双合区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进行双合区建设,不仅要加强物质家园建设,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合作取得高质量发展,也要加强精神家园建设,打造合作区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合作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建设,正如人之双手,鸟之双翼,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所谓精神家园,乃是一个由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体验、认知模式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是个人、群体或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也是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反映。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们才会有安顿感,温馨感和光明感,精神才有归宿,生活才有意义,奋斗才有方向;反之,没有精神家园,人们就会失去精神支柱,缺乏精神动力,浑浑噩噩,陷于孤独、空虚、痛苦。不同于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其他战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横琴和前海双合区,需要凝聚“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同胞,求取粤港澳三地的最大公约数,达成民族共识和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精神家园建设就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二、横琴前海“双合区”精神家园建设的战略意义

港澳回归祖国以来,广大同胞不断增强对国家的向心力。但由于港澳地区高度自治,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制度与内地迥异,加上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导致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近乎停滞,给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带来诸多现实困难与障碍,因此仍有部分人,特别是香港青少年群体还缺少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一国两制”的认同,缺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价值观支撑,成为近年来香港乱象频发的一个内在根源。横琴前海双合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粤港澳大湾区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由于横琴被提升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被赋予新的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横琴亟需进一步凝聚澳门同胞,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热情,以便把横琴建设成为澳门同胞永久栖息的安身立命之所;前海则被提升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同样需要吸引和凝聚港澳特别是香港同胞,激发港澳同胞以前海为家,实现人生抱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切都需要横琴前海像吸铁石一样凝聚起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把双合区打造成湾区人的精神家园。双合区精神家园的建设有利于双合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民生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的实现。

首先,双合区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双合区政治功能的实现。澳门地域狭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抗风险能力有限,澳门青年发展空间局促;香港经济竞争优势减弱,贫富差距拉大,香港青年发展空间受限。推动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当务之急,是最大的政治。横琴前海双合区加强精神家园建设,为港澳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强港澳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对“一国两制”的认同感,实现港澳同胞民心回归,将有利于双合区政治功能的实现。

其次,加强双合区精神家园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横琴前海经济功能的实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最近中央的双合区文件赋予横琴前海更多的其他功能,但经济功能的良好发挥一直是横琴前海的传统优势及底色。双合区精神家园建设使港澳同胞产生归属感和希望感,从而更好激发港澳同胞为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奋斗,使传统的经济功能得以更好发挥,因为精神家园的建设将促进并提升物质家园的建设。

第三,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双合区社会民生功能的实现。横琴、前海都将实施制度创新,管理流程再造,为港澳青年在双合区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便利,将大大改善港澳民生福祉,使港澳同胞获得安顿感、温馨感、光明感,激发港澳同胞奋发向上,实现抱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从而实现“双合区”的社会民生功能。

最后,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双合区文化功能的实现。粤港澳三地语言相通,文化同源,习俗相似,加强双合区精神家园建设,就是要求取粤港澳三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用中华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维系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实现“双合区”的文化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劲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一个湾区,只有建立并坚守共有精神家园,才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会不断地产生和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才会以巨大的合力创造时代的辉煌与人间的奇迹。

三、横琴前海“双合区”精神家园建设政策建议

广东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着中央赋予的联动、带动、牵动港澳经济发展和民心回归的历史责任,在建设前海、横琴“双合区”新的历史机遇下,打造粤港澳三地精神家园既顺应民情,也责无旁贷。因此,应当以观念为先导,加快构建“双合区”精神家园文化系统,在包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般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大湾区“特区中的特区”的地域特色及新时代特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塑造和培养港澳同胞正确的、健全的、完整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塑造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国家意识,培养国家认同,厚植爱国情怀。具体举措包括:在“双合区”面向港澳同胞举办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专题性的国情教育活动,增进他们对国情和“一国两制”的了解和认知;鼓励港澳青年学生深入湾区内地九市红色教育基地、百姓家庭走访,真正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改善普通百姓民生的巨大影响;为港澳同胞提供与内地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便利港澳同胞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是塑造整体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善用粤港澳携手承办2025年第15届全运会的良好契机,通过大型文体赛事活动使港澳同胞亲自参与、亲身实践,增进他们与内地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团结,在共同活动、共同经历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还应通过各种宣传、讲座、交流,教育港澳青年自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分裂主义等不良思潮和“港独”等不良思想。

三是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与主线,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发展大势。“双合区”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应与港澳各界通力合作,为港澳青年提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平台,创造学习国家史、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条件保障。大中小学、企业和各类社会团体应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发起组织港澳学生就“双合区”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展开分析、研讨,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历史观分析和看待现实问题,开阔视野,培育思维模式,使正确的历史观得以形成和巩固,自觉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

四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塑造正确的文化观。以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为契机,以加快粤港澳三地文化融合为抓手,在“双合区”大力发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和博采众长的外来多元文化产业,摈弃殖民文化观和其他腐朽文化观。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三地合编教材进港澳,协助香港铲除教育的殖民影响,做好文化认同这篇大文章。

五是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重构。持续深入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工程建设,牢牢占据粤港澳大湾区融媒体传播阵地的制高点,携手港澳媒体讲好大湾区故事、合作区故事,以港澳同胞易于接纳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载体、传播策略精准宣传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通过打造港澳青少年游学枢纽、创新创业基地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塑造“双合区”港澳青年的“五观”,使“双合区”成为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的情感依恋之地、青春奉献之地、抱负实现之地、落叶归根之地,使港澳同胞搭乘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快车,以积极昂扬的姿态携手内地共创时代的辉煌与人间的奇迹。

(本报告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7YJA880048、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9GZGJ40部分成果。)

(金羊网文/羊城晚报评论员李阳琇、吴坚、杨爱平、龙君伟、胡中锋)

(作者简介:李阳琇,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坚,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杨爱平、龙君伟、胡中锋均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欢迎联系前海在线客服经理:手机 139-2383-8005    在线客服经理点击咨询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线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粤ICP备19142764号

 
在线咨询
值班客服经理
139-2383-8005
注册公司咨询
134-3091-6996
微信在线咨询